1979年,第三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,这场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事不仅涵盖了传统竞技项目,更因首次将围棋列入正式比赛项目而载入史册。这场赛事不仅是中国围棋发展的转折点,更见证了聂卫平、陈祖德等一代国手的崛起。
一、历史背景:围棋登上全运舞台
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年代,围棋作为传统文化瑰宝被赋予新的使命。国家体委将围棋纳入全运会,标志着这项千年智力运动正式获得"体育项目"身份。当时参赛的24名选手经过各省市层层选拔,最终汇聚北京工人体育馆展开为期15天的激烈角逐。
二、经典对决:聂卫平与陈祖德的世纪之战
决赛阶段最令人难忘的,是24岁的聂卫平与35岁老将陈祖德的冠亚军争夺战。在采用日本规则的比赛中,聂卫平执黑以半目优势险胜,其标志性的"宇宙流"布局与陈祖德稳健的"中国流"形成鲜明对比。这场比赛后来被收录进《中国围棋百年经典对局集》。
"当时棋盘旁围了三层裁判,每个人都在屏息记录着。"——时任裁判长王汝南回忆道
三、赛事影响:推动围棋职业化进程
- 催生首批职业段位评定制度
- 促成1982年成立中国围棋协会
- 为中日围棋擂台赛储备人才
如今回看,1979年全运会围棋比赛就像一颗火种,点燃了中国围棋走向世界的激情。那些在方格棋盘上落子的声音,至今仍在无数棋迷耳畔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