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椿年,字雅轩,生于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农历六月十四日,籍贯直隶顺天府交河县。小时候,李椿年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,十四岁时,他拜陈殿福为师,开始学习少林拳。在这位严师的指导下,他逐渐掌握了基础拳术。几年后,陈殿福因个人原因离开了他,但在告别时嘱托他日后必定要学习太极拳。没多久,清朝灭亡,中华民国建立。李椿年又拜傅昆庭为师,学习绵掌。时光流逝,1914年他在北京的中央公园遇到了杨澄甫,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太极拳学习生涯,并得到了杨健侯先生的亲自指导。据说,杨健侯不仅教李椿年太极拳、太极剑、太极刀、太极枪,还授予他一些弹弓技艺,令李椿年受益匪浅。
在北京,李椿年与杨澄甫共度了十四年的时光,深入学习了杨式太极拳,直到1928年9月杨澄甫因应聘南下。他因家务繁重,未能随师一同南行。同年,李椿年通过李景林、傅宜生、高志仁等人的发起,参与了河北省国术分馆的筹建工作,最终于1928年10月10日在天津正式成立。到了12月23日,河北国术分馆在天津南开学校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,李椿年也成为该馆的一名董事。1929年春,他参与了在杭州举办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,并参与了太极拳表演和比赛,期间与许多杨家弟子共同切磋,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技艺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李椿年继续在多个地方传播太极拳,并受到杨澄甫的指导。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他离开杭州,转而前往南京教授太极拳,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他与杨绍西等人共同筹办了太极拳研究社。1935年,他担任了南京国民体育学校的国术设计员职务。由于时局动荡,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,李椿年开始了流亡生涯。他先后辗转到徐州、郑州和汉口,甚至在重庆、成都等地教拳授艺。
在重庆时,李椿年因缘巧合与刘仲桥相识。刘仲桥是山东人,因战争避乱来到四川,他成为了李椿年的忠实弟子,二人情谊深厚。李椿年还曾为北校场国民党军校的学员们教授太极拳,深受好评。民国三十年(1941年),李椿年在重庆陆军大学担任了太极拳教官,并教授高级将领们拳术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他依然活跃在武术教学的第一线,成为了成都市政协委员和体育委员会的太极拳教练。
展开全文
1953年,李椿年作为西南地区的代表,参加了“新中国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大会”,并获得了优异成绩。1960年代,他的技艺依旧被广泛认可,尤其在推手和散手方面,他的化劲与发劲技巧让人惊叹。李椿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和研究太极拳,直到他年事已高。
1964年,七十高龄的李椿年因膀胱癌做了手术,术后仍坚守武术教学。一次在人民公园推手时,他和体重达二百多斤的弟子赵清溪对练。赵本身身手矫健,但在李椿年的精妙技艺面前却无还手之力,最终只能狼狈跌出擂台。
文化大革命期间,李椿年收了工人造反派头目为徒,使得拳场能够继续进行教学而未受干扰。1976年,李椿年因病情加重,经历了第三次手术。4月11日,他在重庆安然辞世,享年八十三岁。
回顾李椿年的一生,与杨澄甫的其他弟子相比,他虽未经历过太多的风浪,衣食无忧,然而他却一生执着于太极拳的学术与技艺,尤其是在四川成都,他几乎完整保存了杨家太极的所有技艺。李椿年一生追求太极拳的至高境界,不断钻研其奥秘,始终不忘传承杨澄甫的纯正风格。他常说:“太极拳理论高深,尽平生之精力尚不能明其底蕴,打杨式太极拳,就要保持杨老师教授的纯正风格,推手就要有杨老师推手的味道,不然就不叫杨式太极拳。”
李椿年一生勤奋好学、谦和低调,他的武艺不仅仅是力量的展现,更是修养与文化的象征。他的一生虽未充满惊险与豪杰之气,但他的太极拳却深入人心,世代传承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